top of page

現地製作藝術創作團隊

garyground_0006_白山-拷貝-5.png
Search
Writer's pictureJ U N E

《平台》黃至理

Updated: Aug 13, 2018




創作動機

1 公共場域


城市中有許多地公共空間,我們總會觀察到許多常民在這樣一處共享的空間,

擺置、暫時性的佔領、甚至改變空間規劃者原本的設計,這些使用者在我眼裡已重新定義了這些空間,並且陪伴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頭。


2 瞭望台-山林中的公共空間


同樣在山中也充滿了許多公共空間,其中之一就是瞭望台,但它與平地的公領域有些許差異,散落在不同高度的瞭望台並不像城市中的小公園或是運動場,能與在地居民有生活上緊密的互動,反而大多數是登山客、觀光客這類性質的人才會慕名的經過這些地方並停留休憩。作為一位並非長期定居於此的我,也是如此。


3 作為一位非在地居民,我要如何更緊密的體驗地方?


如果歷史是重要的,我認為並不是要在這些重要的位置增加更多的告示牌,用文字敘說過去的樣貌(當然這是最基本上要做到的),如何在現有的環境條件上,演繹出新的互動意義才是我關注的,所以我開始把焦點看相向這些瞭望台。


創作理念

這些人造的瞭望台與道路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建造而成( 殖民的、在地居民的、觀光化的) ,平台與平台之間因為樹林的遮蔽而彼此望不見對方,卻又能同時地眺望同一個景觀,這同一個景觀卻有一個很微小的差異,就是不同的高度而框取出不同角度的港口。

看往港口的視線,因為不同高度而改變,與人物本身站在山裡不同高度體驗這件事交織著成一個故事。


創作手法 – 版畫 + 影像

第一版-我先選定登山街35巷到忠烈祠會經過的五處瞭望台,收集影像並繪製成版畫。

第二版(未完成)-試著爬梳這些瞭望台的由來,印製在第一版的紙張上

第三版(未完成)-觀察現在民眾的使用現狀,再印製於同一份紙張上

影像 (未完成)-以李文環老師的研究作為影片發想 (不完整中)


從登山街35巷入口經過珊瑚礁岩時遇到的第一個平台



第二處瞭望台晚間有許多的流浪狗休息於此


第三處瞭望台是一座廟




第四個平台有許多的登山客,泡茶者休憩之地



第五個瞭望台則是觀光客最多的地方











97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