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現地製作藝術創作團隊

garyground_0006_白山-拷貝-5.png
Search

《神獸山考古》林可

  • Writer: J U N E
    J U N E
  • May 7, 2018
  • 2 min read

Updated: Aug 13, 2018




創作媒材

神獸遺跡考之一 / 平面輸出、紙材

神獸遺跡考之二 / 現成自然物、夜光塗料、黑燈管

神獸考古誌 / 平面輸出、紙材



創作論述

多數動物生存於看似為人類主導的世界,而成為多數人類積極作為之下被迫犧牲、排除的「項目」,成為需要被喚醒、直視的「議題」。抱持著對萬物生靈的尊敬、不捨與不平,創作者希望透過創作生產抒發對動物的關懷之情,傳遞人類與動物得以和諧共存之訊息,並從地方出發,尋找藝術實踐的可能性。


壽山於我像是一座等待被解放、翻轉的山。壽山流浪動物收容所過去至今的各種困境、動物園的道德問題與失能、人與台灣獼猴的共存難題、壽山野狗盤據、野生與流浪動物保護的矛等。


創作者於系列作品中重新命名壽山為「神獸山」,是萬獸之山、是屬於動物的山,以動物的角度切入觀看、認識打狗公園,並透過「動物魔幻化」的手法進行創作,將生存在打狗公園生靈皆視為神聖的「神獸」,呼應打狗公園在歷史上作為一個人類建築多處神社、寺廟的神聖場域,將人類與神祇在靈性、精神上的尊敬,開闢為人-獸-神三者之間的交流。又強調打狗公園理應被視為人與動植物用有的公園,視動物作為打狗公園重要的成員之一,並思考和平取代發起戰爭,和平則是理解與尊敬開始,並賦予作品「獸魂碑」、紀念碑的意義,不僅爭取動物的一席之地,也能慰藉萬物靈魂。


系列創作故事背景設定為未來時空,以「散步考古學家」為主角(創作者、參與者),在未來世界前往化外之地觀察、採集研究,尋找邊陲神秘地帶「神獸山」上生存至今的物種、考察人類與神獸的共存方法。作品形式主要為平面影像、複合媒材裝置與民眾參與。


 
 
 

Comments


ABOUT US >

團隊

「打狗魔幻地誌」的展覽是李文環老師「打狗公園野望」一書的文史延伸,由策展人吳瑪悧老師帶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友與「藝術與社會實踐」課程參與學員共同展出。

 

關於展場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整修登山35閒置老屋,化身成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將舉辦系列展覽與活動,歡迎來體驗老屋之美、探索興濱況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承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策展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協辦單位:高雄市柴山西子灣觀光文化協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

©Designed by JUNE. 2018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開放時間:9:30-17:30  週一休館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5號

0ae215c1219041369044c6d9c0d72921.jpg
logo4.png
logo_interart-1.jpg
web_tmpA001.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