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現地製作藝術創作團隊

garyground_0006_白山-拷貝-5.png
Search

《平台》黃至理

  • Writer: J U N E
    J U N E
  • May 9, 2018
  • 2 min read

Updated: Aug 13, 2018




創作動機

1 公共場域


城市中有許多地公共空間,我們總會觀察到許多常民在這樣一處共享的空間,

擺置、暫時性的佔領、甚至改變空間規劃者原本的設計,這些使用者在我眼裡已重新定義了這些空間,並且陪伴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頭。


2 瞭望台-山林中的公共空間


同樣在山中也充滿了許多公共空間,其中之一就是瞭望台,但它與平地的公領域有些許差異,散落在不同高度的瞭望台並不像城市中的小公園或是運動場,能與在地居民有生活上緊密的互動,反而大多數是登山客、觀光客這類性質的人才會慕名的經過這些地方並停留休憩。作為一位並非長期定居於此的我,也是如此。


3 作為一位非在地居民,我要如何更緊密的體驗地方?


如果歷史是重要的,我認為並不是要在這些重要的位置增加更多的告示牌,用文字敘說過去的樣貌(當然這是最基本上要做到的),如何在現有的環境條件上,演繹出新的互動意義才是我關注的,所以我開始把焦點看相向這些瞭望台。


創作理念

這些人造的瞭望台與道路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建造而成( 殖民的、在地居民的、觀光化的) ,平台與平台之間因為樹林的遮蔽而彼此望不見對方,卻又能同時地眺望同一個景觀,這同一個景觀卻有一個很微小的差異,就是不同的高度而框取出不同角度的港口。

看往港口的視線,因為不同高度而改變,與人物本身站在山裡不同高度體驗這件事交織著成一個故事。


創作手法 – 版畫 + 影像

第一版-我先選定登山街35巷到忠烈祠會經過的五處瞭望台,收集影像並繪製成版畫。

第二版(未完成)-試著爬梳這些瞭望台的由來,印製在第一版的紙張上

第三版(未完成)-觀察現在民眾的使用現狀,再印製於同一份紙張上

影像 (未完成)-以李文環老師的研究作為影片發想 (不完整中)


從登山街35巷入口經過珊瑚礁岩時遇到的第一個平台



第二處瞭望台晚間有許多的流浪狗休息於此


第三處瞭望台是一座廟




第四個平台有許多的登山客,泡茶者休憩之地



第五個瞭望台則是觀光客最多的地方











 
 
 

Comments


ABOUT US >

團隊

「打狗魔幻地誌」的展覽是李文環老師「打狗公園野望」一書的文史延伸,由策展人吳瑪悧老師帶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友與「藝術與社會實踐」課程參與學員共同展出。

 

關於展場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整修登山35閒置老屋,化身成為哈瑪星再生基地,將舉辦系列展覽與活動,歡迎來體驗老屋之美、探索興濱況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都發局

承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策展單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協辦單位:高雄市柴山西子灣觀光文化協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

©Designed by JUNE. 2018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開放時間:9:30-17:30  週一休館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5號

0ae215c1219041369044c6d9c0d72921.jpg
logo4.png
logo_interart-1.jpg
web_tmpA001.png
bottom of page